天气预报:

鱼苗下塘投放注意事项和气泡病的控制办法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2-28         浏览次数:         字号:[         ]

春夏时节是水产养殖的放苗高峰期,苗下塘的操作方法直接影响鱼苗的生长和经济效益应当引起重视。以下介绍鱼苗下塘时需注意的几个关键事项:

 

 

1.清塘后放苗前需再次清除野杂鱼

野杂鱼或者鱼类(不论大小)苗的存活率影响很大除了对鱼塘用生石灰等药物严格清塘外,为防止加注的新水中混有野杂鱼,苗在入池前一天尽量用密眼网具拉几次“空塘除野”,加水时用筛绢过滤入塘。

 

 

2.下塘前杀灭水生昆虫敌害

如果发现水生昆虫类敌害较多,以水蜈蚣最为常见。一般在苗下塘三天后,就可用0.51.0/立方米浓度的敌百虫全池泼洒进行杀灭,如果采用0.5/立方米的浓度对轮虫并没有杀灭作用而可能活存,以供用作苗的最佳开口饵料。

对于水生敌害,除了用对于苗无害的杀虫药泼洒外,还可采用"夜晚点灯聚虫用药触杀"的方法。利用昆虫具有趋光的特性,采用电灯、油灯、甚至手电筒均可,用灯光照在水面上,很短时间,虫害便会趋光而来聚集,再用灭蚊喷雾剂、柴油、煤油喷洒在聚集处,虫害便会触杀而死,对苗无任何伤害。

3.鱼苗下塘前要检测清塘药物毒力是否消失

苗入池前一定要检查清塘的药物毒力是否消失,以及水的肥度是否合适。可以采用"试水"的办法:即取半桶水,尽量取用底层水,因有时表层水毒力已消失,但底层水的毒力仍然可能很强,将苗放入水中观察4小时以上,看是否正常存活,以确定苗能否入塘。pH值应在6.58.5的范围内。

4.调节水温差

苗入池时,要求池水温度不能超过或误差运鱼或装鱼的水温3℃,如果水温相差过大,就应先逐渐调整温差,苗适应后再入池。简便的方法是"综合水温":一是泡袋半小时以上;二是将塘水灌入袋中。其后再放苗入塘。

5.饱食下塘

苗尽量饱食后下塘。生产实践证明,苗入池前喂1次熟蛋黄水,其成活率或成长速度都比不喂的有明显提高。但没经验和条件不具备的也可直接下塘,"饱食下塘"非必经程序,视情况可予取舍。

6.下塘入水注意事项

苗下塘时,紧贴水面慢慢水平放苗。据有人试验,鱼苗从30厘米高处倒入水中,可损伤5%10%,距水面60厘米高时,鱼苗损伤率可达20%30%。因此,苗入池一定要注意缓慢轻放。

7.放苗整齐

同一池塘应放养规格一致的同批苗,并尽量争取一次放足,以免发生大、小鱼共存及出池规格不齐。规格不一致的苗放养在一起,大鱼苗的生长速度远远超过小鱼苗,两极分化就更加明显,强鱼更强,弱鱼更弱。

8."腰点"

苗的下塘标准:看到"两个眼点、一个腰点"这三个点,并能平游时才可入池,以"腰点"明显显现后下塘为准。"腰点"即鱼的鳔,形成鱼鳔后鱼儿才有游泳能力,才具强有力的生存能力。打"腰点"后平游的苗也才开启能够吃食外界食物的能力。

9.放苗时间宜迟不宜早

苗不能“贪早”下塘。时节过早抢季节育苗,盈亏风险很大。常因强寒潮的袭击造成重大损失,过早水温都很低,鱼儿长势非常慢,增加了饵料投喂的时间段,相应的增加了生产成本。其实,迟过十天半月下苗饲养,水温高一些,生长快一些,鱼儿体质好得多,饲养成本低很多,风险又小,鱼儿规格并小不了多少。

10.""不宜""

"太嫩"下塘不宜。由于苗太嫩,下池后游泳微弱,甚至沉底不动,往往会造成大量死苗,成活率必然不会高。早期下塘的苗宜""不宜"",此处的""苗,仅指偏""而非过""的苗。

11.预防气泡病

气泡病本来不是"",而是一种"意外"。很多人在苗下塘前,想方设法肥水,有利有弊。""是培养了足够多的天然饵料,""是容易引发气泡病,造成人为性的"灾难"。引起气泡病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原因是苗塘水浅,水又肥,阳光强,引发水中游离气体生发且增多。苗遭遇触及或误吞,便会让气泡附体或进入体内。苗被气泡浮力的"胁持",只能在水面上蹿游到最后衰竭而亡。

救治方法:很多资料上介绍的泼洒食盐或者加注新水等办法,在生产实践中大多无效。有开动增氧机来动水体,强行破坏、冲散游离于水中的气泡,以曝气式增氧机为宜,其它几款增氧机(尽量用小功率的)虽然可能对苗有一定的伤害,但对于因"水又肥、阳光又强"形成的气泡病损失来说,微不足道,可以忽略。

综上所述,鱼苗下塘是非常重要且必须精细的环节,我们需要严格遵循鱼苗下塘的技术要点,提高苗的成活率,以保障经济效益。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