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根据各地春季玉米螟冬后基数调查结果,今年大部地区百秆活虫量低于常年和上年,结合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一代玉米螟在东北、黄淮海和西南地区局部地方中等发生,其他地区偏轻发生,全国一代玉米螟发生约1.1亿亩。
一、大部地区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偏低
据春季各地剥秆调查,大部地区玉米螟冬后虫源基数比常年和上年偏低,延续了近年来发生基数逐年下降的趋势。平均百杆活虫数,江苏、辽宁、河北分别为25.6头、20.8头、20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天津、山西、陕西、山东、河南为10—20头,其他省份10头以下。
二、玉米种植和生长情况对玉米螟发生无不利影响
目前北方春玉米多处于苗期,西南地区处于拔节期,江南、华南多处于拔节期至抽雄期,玉米生育期接近常年同期;主产区大部春玉米长势良好,对玉米螟发生和为害无不利影响。
三、天气条件有利于南方多雨地区一代玉米螟发生,对北方高温地区发生有抑制作用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预计6月中下旬,江南大部、华南、贵州南部、云南大部、西藏东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4~8成,局部偏多1倍以上,对一代玉米螟发生有利;内蒙古大部、华北东部、河南北部、山东北部、苏皖北部、辽宁西部、南疆盆地等地将出现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高温天气过程,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超过37℃,高温天气对一代玉米螟的发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二代粘虫发生趋势预报
近期,一代粘虫成虫在黄淮、华北、东北、西北等地陆续出现,南方部分地区蛾量高、蛾峰明显,但黄淮、华北、东北等地蛾量偏低,东北多点田间查见二代卵和低龄幼虫。结合天气条件和作物种植情况,预计二代粘虫全国发生面积2500万亩,总体偏轻至中等程度发生,局部蛾量高、降水丰沛区域局部会出现高密度田块,发生为害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
一、一代粘虫发生轻、残虫量低
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麦区一代粘虫有虫面积为499万亩,比2022年增加43%,但仍属于发生面积较小的年份;麦田平均每平方米虫量0.5头,比2022年增加25%。全国防治或兼治面积544万亩,防治后残虫量较低,均在每平方米0.3头以下。
二、一代蛾量南方地区偏高、北方地区偏低
5月中下旬以来,各监测点高空测报灯一代成虫累计诱蛾量,呈现南方高、北方低的特点。广西、湖南等南方地区诱蛾量偏高,比上年同期高2—3倍。其中,湖南澧县1589头,比上年同期(437头)高2.6倍;湖南江永586头,比上年同期(165头)高2.6倍;广西宜州1255头,比上年同期(398头)高2.2倍。黄淮、华北、东北地区大部诱蛾量偏低,比上年同期减少40%以上。其中,山西万荣43头,接近上年同期,比2021年同期减少63.9%;河北正定、康保、北京延庆、辽宁彰武、吉林长岭分别为36头、40头、4头、25头、28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62.0%、47.4%、85.2%、56.9%、69.2%;陕西兴平、黑龙江双城为70头、107头,比上年同期增加79.5%、2倍。
黄淮海地区大部普通测报灯诱蛾量低于上年同期,河南中东部地区出现明显蛾峰。其中,河南中东部平舆、淮阳、长葛、郸城、永城、叶县6个监测点5月21日—6月13日单灯累计诱蛾量分别为4453头、2555头、1407头、997头、435头、402头,蛾峰日一般在5月底至6月中旬,平舆5月29日单灯最高诱蛾量1700头;其他监测点累计诱蛾量在400头以下,全省总体诱蛾量比上年减少30%。山西全省20个监测站点6月1—12日累计诱蛾量331头,较上年同期少65%。河北各监测点尚未出现明显蛾峰。
三、天气条件对华北东北等地粘虫发生有利
据国家气象中心预测,未来10天,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10—30毫米,局地有40毫米以上,对二代粘虫的发生为害较为有利;内蒙古大部、华北东部、河南北部、山东北部、苏皖北部、辽宁西部等地将出现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高温天气过程,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超过37℃,对二代粘虫的发生为害有一定抑制作用。
鉴于粘虫成虫迁飞能力强、低龄幼虫为害隐蔽的特点,各地应充分利用常规测报灯、高空测报灯、性诱捕器、谷草把等监测工具,认真做好成虫种群发生动态监测,密切注意周边地区迁飞动态;同时,做好谷子田和杂草多的玉米田卵和幼虫系统调查,及早防范高密度集中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