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充分认识“千万工程”对促进乡村振兴的启发性意义

作者:杜志雄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日期:2023-06-30         浏览次数:         字号:[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杜志雄

  

  20年前的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紧密结合当时的浙江农村发展实际,创造性地谋划提出和领导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过去了,经过有意识、有组织、久久为功的创新实践和不懈努力,曾经“脏、乱、差”的浙江农村,已经演化成“户户是景”、“村村如画”、生机盎然的新农村景象。


  可以说,“千万工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起点和预演。它对全国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启示性意义。


  一、“千万工程”首先体现的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选择什么样的乡村振兴路径和工作重点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环境为重点、以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为手段,以实现乡风文明、增加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依规,从2003年起,选择1万个左右村庄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到2008年,将这一工程扩展到所有村庄,再到2010年底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再到2021年以来,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大背景下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和未来乡村,工作重点和目标突出明确。20年来,“千万工程”引领浙江山乡巨变,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带动了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通过乡村营商环境改善,促进一二三产业以及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


  这是一条路径选择清晰、工作重点明确的乡村振兴施工图,体现的是乡村振兴是什么和干什么的完整思路。


  二、“千万工程”还体现出现代化进程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乡村振兴推进方法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统筹谋划,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领导三农发展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为推动“千万工程”实施,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带头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等“四个一”工作机制。正是党的坚强领导,和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保障了“千万工程”的有效实施。


  二是要坚持接续发力,久久为功,强化顶层设计。20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千万工程”不断走实、走深。在习总书记“千万工程”擘画的蓝图指引下,从美丽乡村建设、新时代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未来乡村”“数字乡村”建设,到目前正在研究制订的深化“千万工程”加快乡村现代化,这些工作既有工作内容的接续性和连贯性,又有工作标准的提升和推进。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富民为先,做强做优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根据各地资源特色,做好土特产文章,带农就业,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20年来,浙江始终以县域为单位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形成了“千村精品”带“万村共富”促“全域美丽”的产业发展秀美画卷,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自身特点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繁荣之路。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整合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以乡村现代化为重点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每个阶段浙江都坚持问题导向,整合资源解决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经验不足等种种挑战,引导基层用创新思维解决困难和挑战,培育并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千万工程”更体现和反映出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认识和尊重促进乡村振兴的规律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创新实践,蕴含一系列对乡村振兴的规律性认识。


  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群众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2022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连续38年领跑全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极大增强了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是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浙江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贯穿于“千万工程”的各项工作任务,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绿色产业、增强集体经济、完善乡村治理等相结合,实现了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的互促共进,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康庄大道。


  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深化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千万工程”本身就是改革的体现和结果,在推进中高度重视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其中难题。20年来,浙江省市县每5年出台一个实施意见或行动计划,不断创新制度供给,促进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是要系统处理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千万工程”是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20年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有序向农村流动,特别是配置到乡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效提高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基层治理能力。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5。同时不同区域之间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风貌、基层治理等方面也相对比较协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