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13701000041888645/2025-00114 组配分类: 部门计划及总结
- 成文日期: 2025-04-08 发布日期: 2025-04-08
- 发布机构: 济南市农业农村局
- 标题: 济南市农业农村局2024年度工作总结
- 发文字号:
2024年,市农业农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项目深化年”为总牵引,推动实施“13815”工作思路,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和美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成效。首次获得国务院“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优秀等次、综合成绩居全国36个考核城市第5位,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区域综合型试点,成功承办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获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82元、增长6.2%;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4.3亿元、增长4.0%。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有力。一是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双提双减”促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粮食面积、总产、单产连续6年实现“三增”,总产量达到305.7万吨。二是“菜篮子”生产稳产提质。全市“菜篮子”生产基地达到723个,渔业养殖基地达到30处,畜禽规模化养殖场达到1140家,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366家。全年蔬菜(含食用菌)、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755万吨、94万吨、1.6万吨。三是基础支撑保障有力。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1.5万亩,搭建市区县两级“泉城良田”数字化管护平台,整合各类项目推动18.3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亩均投入达到4500元。全面梳理排查易涝易旱风险点278个,逐一制定风险防范应对措施。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喷多促”首次实现飞机调度、作业流程、用药标准、质效评估、资金拨付“五统一”管理,三大主粮作物综合参保率97.39%、居全省前列。
(二)乡村产业发展提档升级。一是培育壮大发展主体。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分别达到550家和60家,市农业产业协会会员单位发展到875家,12家企业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83家,实现营收603.96亿元。二是大力建强发展载体。济阳区成功争创我市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中央财政资金7000万元支持。章丘区入选省级现代农业强县,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达到7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达到55个。三是持续加强品牌建设。塑强“泉水人家”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开展第六批品牌授权,授权企业、产品分别达到120家和361款。全市省级知名农产品达到65个,新增“泉城好品”品牌12个,省级“好品山东”品牌2个,省级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品牌1个。四是加快推进产销对接。举办“泉水人家”进社区等产销对接活动50场,参与企业达1616家次,现场消费额突破755万元。推进“泉水人家”品牌馆入驻齐鲁农超平台,完成闭环交易企业129家。参加境内外农产品展会20余场,签订产销意向合同金额1.34亿元。组建鲜食玉米、甘薯、黄河大米等6个产销联盟、涵盖主体211家。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91.6亿元、增长15.8%。
(三)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增效。一是加快打造北方种业之都。起步区现代种业产业园、钢城区山东未来畜禽种业产业园两大核心聚集区加快形成,与省农科院共同谋划建设山东省现代农业大科学中心,全市持证种业企业发展到158家,新建成良种繁育基地17.6万亩,矮秆玉米获得全国首个主粮作物基因编辑安全证书,5类7个品种入选国家农业主导品种。二是持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农机补贴力度,争取省级以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8亿元,申请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500万元用于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培育市级以上区域农机服务中心20家,粮食产地烘干机械化能力达到1.55万吨/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三是推动数字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出台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历城区、章丘区入选山东省首批县域数字农业发展县,新认定智慧农业应用基地20家,累计打造2000个数字村庄。四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保障。实施25项农业科技攻关项目,1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1项技术和1个品种入选省农业主推技术主导品种。我市获批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新培训高素质农民3189人,开展乡村人才“师带徒”工作,帮带学员476人。新选树“海右计划”乡村振兴人才78人,推荐入选齐鲁乡村之星59人,组织招录公费农科生25名。
(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一是全力谋划实施重点项目。谋划实施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341个、总投资439.18亿元。全市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6.3%,高出全省100个百分点,居全省前列。新争创省级以上项目(荣誉)48项、获奖励资金4.87亿元。二是持续开展多元招商引资。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新增入库招商引资项目70个、总投资162.6亿元。引进“招强引优”项目18个,总投资84.7亿元,其中落地9个,总投资37.5亿元。成功招引广东新广农牧、山东爱佳等种业行业领军企业落户我市。三是多元融资运营重点项目。共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债券额度24.44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2.68亿元、增发国债1.76亿元。省市农担公司完成农业担保业务8569笔、完成担保金额44.69亿元。
(五)是和美乡村建设提质增颜。一是提升泉韵乡居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水平。按照“由表及里、内外结合、连片打造”工作要求,实施泉韵乡居创建十大行动,推动省市县三级60个片区联动建设,促成23家国有企业与片区结对帮扶,有关经验获省政府分管领导肯定性批示,顶格举办乡村振兴现场大观摩,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编制和美乡村有机更新发展导引和风貌导则,打造省级和美乡村387个。二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集中整治城市出入口和国省道、高速路沿线785个重点村庄,重点整治提升“泉水村落”169个。巩固提升清洁村庄创建全覆盖成果,67.7万户农厕纳入智能化管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三是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莱芜区、起步区成功争创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7%和90.7%。绿色食品有效用标数量达到280个,累计认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8个,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六)是乡村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一是紧盯联村帮扶共建。以“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为统领,聚焦2429个年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下村,统筹推进“一村一业、一村一策”、“千企兴千村”行动,整合财政资金3.4亿元,扶持721个村实施119个联村共富项目,村庄联建企业发展到1674家。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打造729个监测帮扶示范村,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012户2617人。累计投入各级衔接资金7.1亿元,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506.1万元,为7.1万名脱贫群众代缴居民医保。全市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务工就业2.93万人,其中安置乡村公益岗和扶贫专岗1.3万人。三是激发农村改革动力。在3232个行政村展开“三变”改革,“过筛子”验收完成“三变”改革村652个。举办百村分红大会,累计20.3万入社成员获分红2.1亿元。小麦新品种“济科109”达成首单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全年各类农村产权交易超过17亿元,进场交易项目实现镇街全覆盖。